(梵蒂岡新聞網)在羅馬聖索非亞堂從事志願服務的博伊科(Oksana Boyko)把孩子送去聖艾智德團體開設的「和平學校」上課後,得空通過電話與本新聞網講述她在羅馬避難和服務的經歷,以及她對於跟教宗一起誦念《玫瑰經》的期盼。這名40歲的烏克蘭婦人曾於2008年在羅馬宗座天使大學求學,後來返回家鄉。烏克蘭陷入戰亂後,她們一家人逃離祖國,在羅馬尋得棲身之地,並為逃難的同胞提供志願服務。 博伊科表示,當羅馬聖索非亞堂的本堂神父邀請她與教宗一起誦念《玫瑰經》時,她剛開始有些恐懼不安,擔心四個孩子裡面年紀比較小的兩個會不守規矩。但是,博伊科明白這次祈禱活動的重要性。她說:「戰爭應該從地球消失,絕不可被視為正義之戰。我希望這次祈禱活動將能有助於走出這場凶殘的戰爭,但願戰爭的概念就此消失。」 這名婦人十分親近聖母瑪利亞,而且總是向她的孩子們解釋,「天主和聖母不是外人。聖母向天主旨意說了『是』,成了我們眾人的母親」。博伊科出生在虔誠的教友家庭裡,從小跟著祖母熱心敬禮聖母,特別是在五月聖母月期間。《玫瑰經》是她家裡的日常祈禱。博伊科分享道:「我每懷上一個孩子,就買一串玫瑰念珠,在懷孕期間用它來念經。現在孩子們知道,他們每個人都有一串屬於自已的玫瑰念珠。」 談到在羅馬聖索非亞堂為烏克蘭逃難同胞的服務,博伊科說:「起初,我常在聖堂裡仰望著耶穌像和聖母像,注視著他們的眼神,懇求他們幫助我不要犯錯。」事實上,「很多人想要幫忙,但這善意卻會犯錯」,例如:提供了錯誤信息,助長了不正確的期待。 這名婦女認為,在處理難民事務時,最微妙的關鍵是溫柔:對難民要溫柔,對不得不因炸彈而拋棄一切的人要溫柔。接著是要迅速理解如何幫忙。博伊科說:「有些人想要講述他們的一切經歷,但我們沒有時間聆聽。於是,我們安排了我們烏克蘭裔的心理醫師。」 今年3月份,每天約有500人前來羅馬聖索非亞堂提供協助,他們的背景「各不相同,膚色也不一樣」。博伊科向所有伸出援手的人表達感謝。令她最感動的是,才抵達一週的難民就投入志願服務。「剛撒下的善的種子,一週就長成另一個善」。「我在每個人身上看見了與生俱來的行善意願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