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梵蒂岡新聞網)教宗方濟各啟動了全球教育計劃,以教育為主要途徑來建設一個更友愛團結、更和平正義的世界。教宗方濟各10月15日在視頻訊息中綜觀當前複雜的危機:新冠疫情揭露了建立關係的模式也出現危機。為此,教宗邀請每個人改變思維來建設和諧的社會,因為教育是促成各項改變的道路。教育是醫治個人主義的良藥,其中蘊含了給人希望的機會。教宗的這個視頻是為聖座教育部舉辦的全球教育契約活動所發表的,該活動不僅在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召開,也通過線上直播面向全世界。 教宗在視頻訊息中點出教育的問題。很多數據顯示,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,恐怕會有大約一千萬名學童被迫失學,加深早已令人擔憂的教育鴻溝。教宗稱這是個「教育的災難」。從教學的觀點來看,試圖以教育和信息平台來應對疫情,反倒凸顯出嚴重的「機會不均」。 因此,教宗強調,「現在到了締結全球教育契約的時刻,應當為了年輕世代並與年輕世代一起締結這契約,敦促家庭、團體、學校、大學、機構、宗教、執政者和全人類投入這個培養成熟人格的使命」。在這歷史性的時刻,我們不該把教育過度簡化,只看它的實用層面;教育不該是鸚鵡學舌,追求標準化的成果,卻要激發「創造的進程」,本著慷慨好客、世代團結和跨越藩籬,營造新的文化。 為此,我們需要「新的文化模型」。事實上,教育具有轉變的力量。教宗表明,「教育向來是個希望的行動」,它打破宿命論,把毫無益處的冷漠邏輯,轉變成一個能「接納我們共同歸屬」的邏輯。 具體來說,教宗提出了以下的奮鬥要點:第一、每個教育進程都要以人為本,以人性尊嚴為本,重視與他人相處的能力;第二、要聆聽兒童和青年的聲音,好能共同建設一個正義與和平的未來;第三、要促使女童和女孩能接受教育;第四、承認「家庭是首要且不可或缺的教育者」;第五、教育眾人接納受排斥者;第六,要努力找出新的方式來理解經濟、政治和發展,以便於秉持整體生態的願景,為人類大家庭效勞。另一個要點是,依循輔助原則、團結互助和流通經濟的理念,以反璞歸真的方式來耕耘大地這個共同的家園。 這項教育計劃的參照點是教會社會訓導。這一訓導受到天主啟示的教導和基督信仰人文精神的啟發,為在當前的危急處境中找出應走的道路,提供了「扎實的基礎」。再者,也需要確保人人都能得到優質的教育。 接著,教宗指出,新頒布的《眾位弟兄》通諭也是這段進程中該走的道路。「啟動進程」的勇氣其實也在於接受彼此的差異,以及「能說出友愛的話語」,重新編織一張「惠及世人的關係網」。教宗期勉人們活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精神,懂得調和差異、尋求公益。簡而言之,這就是教宗所說的「創造和諧的能力」。世界能變得不一樣,為此「我們要學習建設不同的世界,而這需要全人類以個人和團體的身份投入其中」。教宗再次轉向文化界、科學界、體育界的男女,以及藝術家和媒體工作者,勉勵他們締結這個全球教育契約,推廣關懷、和平、正義、善與美、接納他人和友愛的價值觀。 然而,這也意味著要聆聽年輕世代要求更新教育道路的呼聲,「不要轉面不顧」,助長「沉重的社會不公和侵犯人權」。為此,教宗指出青年容易跌倒的具體處境:孤獨感和對未來的絕望,在青年之間引發「憂鬱、成癮、攻擊行為、言語仇恨和霸凌現象」。面對「兒童受暴和受虐的問題、童婚和兒童兵現象、未成年人被賣做奴隸的悲慘情況」,我們不能冷漠以對。在視頻訊息中,教宗也對受傷的受造界表達了擔憂。 教宗最後總結道,在歷史中,有不少需要作出重大決定的時刻,尤其是要考慮到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。然而,重大的轉變不是由少數人協商達成的,卻是許多機構和社會人士眾志成城的和平工程,每個人在其中按照自己的能力行事,不排斥任何一個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