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大小:A+

教宗在泰國接見亞洲主教:在現況的張力中,牧者與子民一起奮鬥


【梵蒂岡新聞】教宗在泰國接見亞洲主教:在現況的張力中,牧者與子民一起奮鬥

(梵蒂岡新聞網)泰國殉道真福格班龍朝聖地聖堂11月22日上午迴響著教宗方濟各對亞洲主教的諄諄教誨。教宗向泰國當地和亞洲主教團協會的主教弟兄表示,「你們的教會團體雖然在各自國家、地區是少數群體,時而遭到忽視、阻礙或迫害,但你們卻不因這些劣勢,或者不受認可而灰心喪志。我們必須向你們學習」。

教宗從牧者的角度省思了傳教的意義,首先談論了有關首批傳教士的記憶。教宗表示,他們「懷著勇氣、喜樂和獨特的堅忍精神,先我們而來」,成為今日福傳者的一面鏡子。當年,他們前來傳教時,並不保證肯定會成功,但是「他們確信,只要上主願意恩賜生命、福樂,尤其是友誼的種子,那麼任何人或文化都能領受這份恩典」。首批傳教士不期待一個文化輕易地接受福音;「相反地,他們融入新的現實環境,對自身攜帶的福音之美充滿信心」。

亞洲主教團協會明年將召開全體大會,慶祝成立50週年。教宗鼓勵他們藉此良機「重返那些守護當地傳教根基的朝聖地,透過初愛的油膏,領受聖神的悸動」。教宗將目光投向「美好而繁榮」的亞洲,並點出當地各層級的匱乏,諸如:日益增長的消費主義、勞動剝削、人口販運、毒品禍患和移民潮。「在這些張力中,牧者與子民一起、為子民而奮鬥」。

教宗由此解釋傳教的意義,說:「在形成有待推行的活動和計劃之前,傳教首先要求牧者培養目光和敏覺,以及亦父亦母的關懷,因為只有在牧者認為丟失羊的時候,羊才算是真正丟失,在此之前羊不算丟失。」舉例來說,幾個月前,教宗在梵蒂岡接見了一名在泰國北部傳教40年的法國傳教士:他為第一代信友授洗後,現在為他們的兒女授洗。有人或許會說,這名傳教士為50個人浪費一生;教宗卻讚許「他把泰北部落當成福傳的珍寶。他並不覺得失去羊群,而是負責任地牧羊」。

此外,教宗表明,福傳之美在於「教會意識到託付於己的使命不僅是傳福音,還有學習相信福音,讓福音來改變自己」。誠如保祿六世教宗所言,教會「需要不停地傾聽她必須信的、希望的理由及愛的新命令」(參閱:《在新世界中傳福音》勸諭,15號)。

教宗接著描述牧者應有的形象:「牧者由衷關愛他的子民,認識子民的特色、軟弱和力量。」主教要始終向司鐸敞開大門,給予如父如兄的聆聽和陪伴。教宗最後提醒在場眾人,傳教不只是聖職人員和奉獻生活者的任務,也關乎平信徒。「你們的許多地方是平信徒去傳福音的。他們有機會說百姓的方言,簡單又直接地落實本地化。這樣的本地化既不是理論,也不是意識型態,而是熱情分享基督的果實。聖潔又忠信的天主子民擁有聖神的傅油,我們蒙召加以承認、重視和廣傳。」




回最頂